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A. 澄明之境 B. 至善之境
C. 智慧之境 D. 纯真之境
2. 巫术说的奠基人是
A. 摩尔根 B. 达尔文
C. 马克思D. 泰 勒
3. 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包括
A. 审美需要、审美想象、审美趣味B. 审美直观、审美想象、审美趣味
C. 审美趣味、审美激情、审美需要D.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4. 荀子所说的君子“以琴瑟乐心”指的是艺术的
A. 教化功能 B. 表现功能
C. 娱乐功能 D. 再现功能
5. 在意象的各种类型中,通过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是
A. 抽象 B. 喻象
C. 兴象 D. 仿象
6. 认为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的美学家是
A. 歌德 B. 席勒
C. 伏尔泰D. 达尔文
7. 关于审美形态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审美体验的反思性产物B. 审美意义的揭示
C. 对人生存在意义的昭示D. 审美对象的直接体现
8. 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的美学家是
A. 朗吉弩斯 B. 博克
C. 康德 D. 黑格尔
9. “大江流日夜”、“长河落日圆”等境界所体现的审美形态是
A. 优美 B. 崇高
C. 中和 D. 风骨
10.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
A. 痛苦与绝望B. 怜悯与恐惧
C. 尊严与自豪D. 悲伤与恐怖
11. 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可不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这段话涉及到的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主要是
A. 感知 B. 想象
C. 情感 D. 理解
12.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提出:“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这指的是审美经验的
A. 呈现阶段B. 构成阶段
C. 评价阶段D. 鉴赏阶段
13. 意象孕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特点在于
A. 它是主客体契合达到知性认知B. 它是主客体契合达到功利互补
C. 它是主客体契合达到自由状态D. 它是主客体契合达到利益状态
14. 从历史事实上看,艺术天才是
A. 普遍存在的B. 先天注定的
C. 客观存在的D. 根本不存在的
15. 比较合理的艺术分类标准应该是
A. 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B. 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C.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D. 艺术作品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
16. 能够直接引导听众的感觉和想象的音乐作品的标题是
A. 《作品128号》B. 《b小调咏叹调》
C. 《月光曲》D. 《A大调练习曲》
17. 在西方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人是
A. 亚里士多德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D. 毕达哥拉斯
18. 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主张,其理论缺陷主要在于
A. 将美等同于美感,又把美感进一步泛化为情感
B. 把美与善混为一谈
C. 将美育沦为德育的手段,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
D. 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19. 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荀子
20. 美育的实践基础是
A. 社会实践B. 审美活动
C. 艺术实践D. 道德活动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 克莱夫 · 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说”的不足在于
A. 切断了与主体现实情感的联系
B. 脱离了人类的具体实践
C. 脱离了社会的历史发展
D. 脱离了人类本身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演进
E. 摆脱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22. 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
A. 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B. 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生过程
C. 人类超越原发的自然需要的过程
D. 人类意识由自我性转化为社会性的过程
E. 人类产生道德观念的过程
23. 以下关于艺术接受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接受者在艺术的形式符号暗示和引导下进行的
B. 有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
C. 是接受者重建艺术意象的过程
D. 是一种被动的理解活动
E. 是重现创作者创造时心中的艺术意象
24. 美育的基本特点在于
A. 诉诸感性 B. 潜移默化
C. 能动性 D. 受动性
E. 广阔性
25. 美学史上关于美育的主要观点有
A. 美育是人格教育B. 美育是感恩教育
C. 美育是情感教育D. 美育是艺术教育
E. 美育是生命教育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7小题每题3分,28、29小题每题4分, 共14分)
26. 意象的结构
27. 劳动说
28.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29. 艺术品的开放性
四、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 简析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31. 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32. 简述艺术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33. 简述崇高与壮美的联系与区别。
34. 简述席勒的美育思想在西方美育史上的意义。
五、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35. 为什么说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试举例说明。
36. 试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说明审美感知的完形特征。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报考咨询”及“免费资料”助力学习
扫码进入考生交流群获取“报考咨询”及“免费资料”助力学习